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学与做循环不止
□三处 赵雪晨
  半个多月的学习与实践,我阅读了企业文件、上手了公众号编辑,细细想来,从学习公司的相关文件、通讯员文章,再到自己修改编辑公众号,通过对遣词造句的修改来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这个过程就像一个输入到输出再到输入的过程,有了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且这一过程源源不断、无时无刻。
   历史——企业文化的源头
  要学习企业文化,首先便要了解企业的历史。历史衍生出文化,文化承载着历史。当前我们不断强调的学习党史、学史力行,为的便是从党史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基本规律,增强理想信念,以史为鉴,不忘初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晓自己到哪里去,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学习文化,应从源头入手。碰巧近期在阅读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便试着将其与企业的历史结合起来学习,从中发掘出企业历史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建党百年之际,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舍身忘我的先进模范,而这些人物都能在我们企业的历史中找寻到确切身影。他们或许已经与世长辞,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精神谱系的根本之源。
  追溯多年的施工历史,隧道局一直秉承这几种精神。时为国内施工环境最恶劣的成昆线沙木拉打隧道便是它们最好的诠释,这条隧道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条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东方红”的隧道,足可见其对于地方、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百废待兴、饱经风霜的建国初期,我们有的,只是一双双历经磨砺的双手,只有一个个坚实的脊背,只有一把把简易的铁铲铁锤,只有一种名为“敢叫日月换青天”的精神。困难层出不穷,而新中国的铁路建设者们越是艰难越是勇敢,将人类工程史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到了隧道两端洞壁误差只有8毫米。
  什么是劳模精神?蔡方鹿用点的不下5000个炮告诉我们;什么是劳动精神?江永用搜山扫石的34坚持告诉我们;什么是工匠精神?章显容用看守了27年的K246防洪看守点告诉我们。没有人不会对这样的精神所动容,这些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难能可贵,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守护并传承。历史不能被遗忘,文化不能被消灭,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企业的历史提醒着我,我所在的企业承载着这样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昂扬不灭,需要不断进行发扬和引导,而我的专业、我的知识、我的能力赋予我这种使命。当前的我能力尚不足,因此,还需要源源不断地学习领悟,才能肩负起这份使命,为企业文化输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就——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
  一个企业所取得的成就是最直观的文化输出,成绩虽不能代表一切,但却是实力的最好体现。文化作为软实力,必须要以硬实力作为支撑,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培训期间播放的各类宣传片,皆是以企业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作为支撑,它们就像一剂剂强心针,增强着员工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例如,当我为“公司承建的广州新建石门堂山隧道提前通车”寻找新闻素材时,看到网友们的评论点赞,赞扬这条隧道解决了长久以来堵在他们心口的问题时,内心无比澎湃自豪。这种感受相信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同身受。这些成就不仅是一项项工程通车建成,也不仅是荣获了各类国家级奖项,更是真正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贡献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向的文化输出,是能够凝聚力量的。精神引领企业取得成就,成就铸成企业历史,历史成为企业文化之源。当我接受了企业文化输入,体会到文化所转化出的无形力量,便开始思考我该如何利用我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文化献出一点力。
  新媒体公众号——文化宣传的主阵地
  培训学习中,我有机会参与三处官方公众号的稿件编辑修改以及排版工作,通过对各个项目部报送上来的稿件进行修改与编辑,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我掌握了许多专业性的术语,也对相关稿件的整体逻辑有了深刻认知。
  从文本看,文字精炼、语意明确、语法得当、内容详实、专业术语用词准确这些硬性要求能通过一字一词来展现企业的审慎严谨,这是态度;从内容看,企业官方公众号掌握着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以内容整体来体现企业的生产建设情况或者取得成就,这是经历;从排版看,严谨活泼应该是官方媒体号的主要风格,排版整洁、图片清晰、重点突出才能通过视觉效果展现良好的企业风貌,这是形象。做好这三者,外界便对企业有了整体感观。
  公众号对外就像一张名片,像一个展示窗口,向外界输出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对内便是宣传项目的绝佳舞台,让各项目的成果与成就有一个展现的平台,在内部形成良性促进作用。这些内容经年累月便成为了企业的历史,从输出转向输入,成为循环,成了企业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官方公众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文字的力量也是无穷尽的。
  此外,员工感受、项目生活风貌展示等文章在公众号中起到了调和剂的作用。除了官方发声外,还能将话筒交给员工,真正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鼓励员工多发声,鼓励项目多为员工办实事。当看见自己撰写的文章被采纳,所思所感有机会向全集团展示,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平台,我更愿意多学习、多感受。就如同淘宝购物,我们总要翻翻评论区找寻反馈,用户的使用感受一定是第一手宣传,对于企业的文化宣传来说亦是如此。
  纪实文章——根植于现场,浇筑以情感,凝炼至字词
  在培训期间,我阅读了不少纪实类文章,这些文章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只有根植于现场、浇筑以情感的第一视角的描写刻画,才能去伪存真、情真意切。这类文章所展现的企业文化是从内到外的,是具有极强的感召力的。实不相瞒,阅读了《莽莽成昆出大山》后,即使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着前辈同事,我的眼泪也不自觉涌出了眼眶,这或许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即便无法身临其境,却也能感同身受、深受触动。写出这样的文章一定不是读几篇资料,听几个人说便能写成,人与人的情感是具有共通性的,这样的文章一定是经过实地调研、切身感受后,融入了真情实感后才能达到情感的交互。
  语言运用本身也需十分考究,《莽莽成昆出大山》中那句“当一个青年把青春和国家绑在一起生命才有精神坐标”令我顿时有了使命感和方向感,将青春与国家、生命与精神用坐标串联,这样的文字表现力令人折服。因此,有了感悟、有了情绪该怎么说,如何能让文字活起来,如何能让文字具有画面感,如何能让文字具有感召力,这也是文化输出时必不可少的,只有多看多学多积累才能说好、讲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如果说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是一种有形的力,那企业文化与精神便是无形的力,二者合力才能走得更远,因此我需要不断学习,将学习内容输出为成果,再通过成果激励我更好的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这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对于我来说难能可贵,希望这篇文章也能鞭策我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与做、输入与输出,永远在路上。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