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酣睡中醒来,沥沥淅淅的小雨已经下了一夜了,但看雨势,仍未有半点停歇的意思。
虽说已经入了秋,但是龙城的气温并没有丝毫的削减。灼灼烈日下,小草像是经受不住太阳的炙烤,慢慢地垂下了叶子。小狗躲在阴凉处,哈哧哈哧地吐着鲜红的舌头。唯独树上的知了比往日叫得更欢快了,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什么信息。
持续的高温更是让人们难以忍受。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人们更加疲惫。老天爷似乎读懂了人们的心思,突降甘霖,滋润了小草,给大山解了渴,清新了空气,使人们燥热的心也得以缓和。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但是我认为,秋雨也当贵如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我所在的太原西北二环项目地处黄土高原,缺水是这里最严重的问题,寻找合适的水源是这里的头等大事。
项目部驻扎在半山腰,加之附近的煤矿比较多,地下多是采空区,对水源的破坏极大,所以打井是不现实的。
项目部的生活及生产用水来源分为四个方面。
一方面是从项目部下方的水库里抽水。这是一个小型水库,处于半废弃状态,水的使用权归附近的黑岔村所有。水库里的水主要是通过平日里下雨积攒得来的。抽水使用的设施设备以及电费都由项目部承担。水费8元/方,用于生产。如果水库里没有水了,项目部就要去山下16公里外的东于镇拉水,这个水是30元/方,包括项目部的生活用水也是从山下拉的。第三个用水的地方就是位于项目部后侧山腰的拌合站,这个地方的用水是16.2元/方,是从附近的六段地村子购得。
这三个方面的水都是需要外购的,而且水费也是不便宜的,对于项目部来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最后一个水的来源就是天然雨水。项目部在后山的村子里边建了一个小型的拦水坝,用以拦截平日里下雨时山上流下的雨水。正是这场连阴雨,使附近好几个山头的雨水得以归集到一起,如果后续再下点雨,那么往后整个冬日,项目区域除拌合站外的生活及生产用水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了。
为什么拌合站不使用免费的雨水和黑岔村水库里8元/方较为便宜的水,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的施工进度。因为拌合站长期需要大量的水,且对水源的要求是相对稳定的,以满足我们的施工要求。一方面自建的拦水坝和黑岔村水库都是小型,储存的水少,同时也是由于储存的水全部来源于雨水,如果长时间不下雨,就容易导致水库干涸,满足不了拌合站长期的大量用水;另一方面就是两个水库距离拌合站较远,如果要铺设送水管道,就需要翻山越岭,较为困难。权衡之下,项目部决定拌合站一直购用六段地村子的水。
据了解,整个项目区域平均一天的用水量大约150方,拌合站平均每天使用100方,除拌合站外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就是50方,生活用水15方,生产用水35方。如果雨量充足的话,从现在至春节可以节约不少水费,完美地诠释了项目部“降本增效我力行,扭亏为赢会有时”的口号。
所以说,简简单单的一场雨,带来的不仅仅是暂时的凉爽与舒适,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为项目部节约不少的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