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做好“传帮带” 落实“师带徒” 二处中俄长江盾构项目部“有一手”
□项目部





  为进一步将“师带徒”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团员青年在二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穿越工程高质量建设发展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自工程开工以来,二处团委同长江盾构穿越工程项目一起在健全制度、创新方式、丰富载体、拓展思路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开展“传、帮、教”活动,帮助青年职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技术能力短板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促使青年员工尽快成长为各自岗位上的业务骨干。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制度体系
  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项目书记为组长,部门业务骨干为组员的“师带徒”工作领导小组,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组织、落实导师带徒工作,对“传、帮、教”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活动先后建立以项目劳资、各主要业务部门为考评小组的常态管理机构和以项目党支部、项目工会、项目团支部为员工关爱小组的常态员工关爱机构,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长江盾构穿越项目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严格导师选拔,营造浓厚氛围
  项目部制定了以“师爱徒、传技能、帮思想、带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导师标准,按此标准结合项目实际,充分了解各岗位技术能手的综合素质情况,建立项目部导师库。然后由“师带徒”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经过严格的筛选,确保把那些思想政治优、业务理论强、实操技能硬的岗位能手确定为导师。规范师徒合同书,明确双方的责、权,以自愿的原则让师徒双方共同认可。
  党支部、工会、团支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积极营造浓厚的师带徒氛围,加强师徒双方履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注重因材施教,实现共性管理
  在培养过程中,领导小组根据新员工专业特点设定通用培养目标,结合每个人自身特点设定个性培养目标。根据项目各专业版块及盾构机司机、维保、实验、测量等技术工种编制好各自专业在活动各阶段中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和目标,注重纵向专业能力的提升,培养专业人才。
  个性培养目标致力于提升青年员工的综合能力,发挥员工特长,培养复合型人才,确保每一个徒弟都能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不掉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闪光点。
  强化危机意识,确定共同愿景
  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徒弟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完善员工考核、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将导师带徒活动效果、评优评先等纳入薪酬确定、绩效分配的要素之一,进一步增强徒弟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通过素质教育、业务专业培训等方式进行观念引领,帮助徒弟充分认识参加导师带徒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徒弟们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加,提升学习技能的主动意识。
  黄文虎、刘铁山等多位学徒多次被项目部评为月度“长江盾构之星”。通过荣誉奖励,学员及时感受到努力工作的成效,提升了荣誉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坚定了与项目一起成长的决心。
  丰富活动形式,融入生产实践
  将“师带徒”活动融入到项目施工生产的具体实践中。项目部工会、团支部定期开展形式不同的岗位训练活动,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项目部广泛开展科技攻关、生产突击、岗位练兵、“五小”竞赛、QC小组等技术比武活动。在活动中,徒弟参加,师傅指导,进一步培养师徒默契度,增进师徒情谊。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的原则,项目部组织开展师徒对手赛,使每对师徒对自己的教和学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导师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充分把握分寸,确保在徒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从而发挥引导作用。
  发挥劳模作用,量化人才标准
  项目部成立了以江西省“五一奖章”获得者彭焱锋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并将师徒联手攻关项目、解决重点难题等列入创新工作室的主要内容,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突出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结构等,建立青年人才评估制度和人才信息库,不断完善后备青年人才的管理办法。
  大力宣传彭焱锋事迹,通过现身说法教育广大团员青年用无悔青春镌刻责任与担当,用汗水和智慧诠释人生价值。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师带徒活动有力促进了项目部的技术创新工作,助力项目部先后发明了新型膨润土即拌即用、增加静置工序、软弱地层槽内钢板桩支护单幅成槽缩短4小时等3项专利技术。
  履行企业责任,强化梯队建设
  项目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积极为企业抢占大盾构市场培养梯队人员。项目部先后从盾构中心接纳了9名青年员工,又从设备部、工程部及班子成员中抽调业务骨干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坚持以“高手带徒、以师带徒、以将带兵”的人才管理培养方式持续跟进人才梯队建设。同时加大业务技能培训,让参训人员学习盾构测量及导向等关键技术,掌握盾构机有关机、电、液基本知识,具备盾构操作、维护保养、盾构施工及管理等相关能力。
  目前,结合工程实际,项目部将盾构中心与项目盾构施工人员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并按照1:2至1:3比例配置关键岗位人员,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全力培养一批有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青年人才,填补二处在盾构技术管理及操作人员上的空白,为企业储备盾构法施工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企业大盾构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