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136车
2018年12月,新一轮的冷空气席卷全国,对成都来说,它虽然不像北方城市那样成为“雪窖”,冷得僵硬干裂,但它阴雨绵绵的“川派”湿冷却别是一番滋味。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最难熬的并不是这个时节的寒冷,而是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
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程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安全、质量和文明施工缺一不可。
环保部门对这个时期的扬尘整治力度空前的严厉,暂停碴土外运,混凝土、砂石料等材料阶段性停止生产供应。在年末施工建设的关键时刻,环保与进度成为近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晚上七点,方世民抄着手倚靠在川大望江校区站施工围挡旁,出神地眺望着锦绣路的尽头。他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但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生产经理钟坤武的一通电话里:“方经理,市气象局说今晚有寒潮,将会刮一场大的北风,警报将在半夜解除,出碴有望!”
接到电话的方世民一跃而起:“老钟!今晚出碴任务必须超过上次的107车,努力达到120车,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因为雾霾天气而停工,钟坤武早就憋足一身的力气,他在电话里掷地有声地回答道:“保证完成任务!”
川大站这条件要出120车!底气何来?
面对出碴问题,川大站团队提前在现场召开了多次碰头会,制定措施,调整出碴方案。万事俱备,只待这一场北风吹它个月明星稀的清朗。
老钟此刻盼望这场风的心情不亚于赤壁大战前借东风的诸葛孔明先生。24小时动态关注预警信息的他,只要得到解除施工暂停禁令,就将毫不吝啬地解放那“牢笼中”的“机甲怪兽”,分秒必争,干它个天翻地覆。
大干开始了!在基坑内,灯光将忙碌的工人烙印在了工地的每一处角落,挂网、喷锚、电焊……几台挖掘机在狭长的基坑内做着接力,将碴土向前翻运堆放、装车。从基坑深处传来钻机的欢唱、电锯的吼鸣,川大站这一夜注定无眠。
经过长达十小时的奋战,136车碴土被运送出去!平均每小时外运约13车!——这不是奇迹,这是神迹!
一环内出碴也能达到136车,他们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的?他们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的?
在往后的几个夜晚,川大站全体参建员工一鼓作气,连续突破一百车。阻碍总攻的钉子终于拔掉了,制约决战的碉堡终于给炸平了,出碴的顺利推进给结构施工抢占了有利战机,为保证节点工期打下了基础。
周一的生产例会上,一直要求大家具备极限思维的指挥长李正涛说:“这是一次壮举,是一次极限的突破,一定要奖!一定要让流大汗出大力的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是的,极限思维就是思考你所思考的领域的最大化,能够做到的巅峰,能够达到的极限,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出碴136车,中铁隧道人又一次实现了极限突破。
在公园里
叮铃铃,叮铃铃……微信铃声准时在傍晚七点响起,东湖公园站新来的实习生小张站在湖边一棵大树下,点开了与自己母亲的视频通话。
“妈,看到我了吗?”
“看到了看到了。乖乖,在那边有没有好好吃饭,怎么看着又瘦了?”
“瘦了吗?我怎么感觉自己胖了一圈?我在这天天吃两碗饭呢!”
“哎呦喂,那挺好,一个人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怎么样,工作还适应吗,和同事都处得好吗?在南方生活还习惯吗?”
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好久没见小张,问题是怎么问也问不完。小张深觉自己应付不过来妈妈的夺命连环十八问。
“妈,我不是说了嘛,我工作这儿是公园,环境特别美。你放心吧,我在这吃得好,住得好,一切都好。倒是你,腰好点了吗?别老起早贪黑,干那么些重活,把身体都累坏了!没事就看看电视,出门跳跳舞、打打麻将。你儿子现在开始挣钱了。你老就在家好好歇着。”
刚出校门,小张身上还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天真与理想。得知自己的工作地点是在公园里,他和妈妈把车站吹了个天花乱坠。什么在公园里可以天天遛弯风景如画,什么旁边就是购物广场吃喝玩乐超级happy,什么三年总工五年项目经理十年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
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公园里的车站和别的地方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要和钢筋混凝土打交道,一样整天忙到脚不沾地。
小张作为一个刚入职的实习生,更是需要额外付出大量时间学习。他每天白天在工地拿着个小本本跟在师傅身后学着对每道工序进行检查监督,夜里回到宿舍,还要看专业书给自己充电,哪里有多余心思去闲逛、去玩乐?
说实话,看着围挡外的万达广场热闹繁华,东湖公园波光粼粼,小张刚开始的确是觉得有些落差,但既然选择了建筑这一行,就得沉下心,耐得住寂寞。车站虽然条件简陋、工作艰苦,但小张却觉得自己每天活得充实、有意义,心里感到格外踏实。
忙了这么久,小张已经快一个月没和家里人联系了,今天终于抽出时间和妈妈视频。他顶着周围密密麻麻一圈蚊虫的攻击,绕着湖边走了一圈又一圈,怎么也舍不得挂。
天渐渐黑了下来,小张发现自己竟和妈妈聊了快一个小时。关了视频腿也麻了,胳膊也酸了,脚脖子上蚊子咬的包又大又痒,几乎串成了一圈,但他心里仍然很高兴。
夏夜的风徐徐送来凉意,林荫大道上多了许多散步的人。小张一个人慢慢往回走,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时刻。路上的行人大多结伴而行,或是一家三口牵着手,或是小情侣并排走,或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一前一后。
在这样温馨宁静的场景下,小张突然感到自己分外孤单,他独自一人在这城市里打拼,怎能不想家呢?等车站建好,自己也在城市里落了脚,一定也把爸妈接来,一家人一起在这公园里散散步,享享清福。
驯龙高手
2019年2月19日,元宵佳节,锦江之上波光粼粼,浮影跃彩,一派轻松的节日氛围,但河床之下却暗潮汹涌、危机四伏,一条过江的钢铁猛龙正静静地卧伏着,蓄势待发。
“王经理,掘进参数已经调整完毕,是否可以开始?”站在主控室的李江涛向王江波汇报。
再次仔细核对了一遍监控
屏幕上的数据后,王江波果断
发出指令:“掘进!”随着盾构主司机李江涛按动启动开关,盾构机的刀盘开始旋转起来,零环始发下穿锦江开始了……
当日的室外温度只有12℃,而在盾构机的腹腔内却闷热潮湿,温度高达35℃。业主、监理和项目部所有建设者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不足两平米、空气几乎凝固的主控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盾构司机李江涛身上。
汗水已经打湿了李江涛的背,橘红色工装上凸起一条清晰的脊梁轮廓,豆大的汗珠顺着帽带滴落在操作台上,但这并没有对他造成丝毫影响,他密切地注视着每个掘进参数,将掘进的每一个角度都调整到精准非凡。
8号线4标区间工程要穿越危险源共计89项,其中穿越市内主要河流5处,正穿老旧房屋22次,侧穿房屋51次,侧穿电力设备10次,小间距侧穿大断面暗挖初支隧道1次……隧道每掘进一环就会遇到一颗“地雷”,每前进一米都是一个“陷阱”。当你闲庭信步于地面时,可想过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拆弹大片”正在你的脚下深处秘密上演……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李江涛这个满身书卷气,瘦得像根火柴棒的青年凭着一股韧劲儿,在遍布陡石、暗流的地表下,一路高歌猛进。
卵石来了,就粉碎它!胶泥来了,就筛除它!困难来了,就克服它!李江涛就像电影中维京少年格格驾驭着他的“无牙”在浩瀚的天穹之上自由翱翔,打败了一条又一条恶龙。经过8天的高压力、高强度作业,他驾驶盾构机顺利完成跨江任务,创造了盾构机始发零环下穿河流的奇迹。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江涛驾驭着“钢铁巨龙”像龙卷风一样,在各种复杂艰险的地层下穿梭,成功地连续穿越密集建筑物,多次下穿锦江和暗挖高架桥,侧穿原美国领事馆……
他用自己的精心、耐心和细心,扫清了隧道的前进障碍,保证了隧道施工风险一直处在可控状态。这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还将本标段业主最初定下的最后洞通节点整整提前了三个月,使其成为全线区间施工从始发到洞通施工耗时最短的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