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突围,感受时代脉搏下的转型决心
初闻“高位降速”“投资转向”“市场收缩”这些行业关键词,坦白说,内心是有些忐忑的。这与我们在校园里憧憬的“基建狂魔”的无限风光似乎有些不同。然而,讲座清晰地勾勒出中铁隧道局面对新形势的“八八四八战略”和“三转五化”建设蓝图时,我的忐忑逐渐被一种参与感和使命感取代。
“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这些词汇不再遥远。我意识到,我们这代人踏入职场,正逢企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型跃进的关键期。企业整合设计院、成立养护公司、聚焦智能建造研发的组织变革,以及打造“六位一体生态链”的雄心,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体系谋求新生的决心。那些亮眼的“隧智汇”品牌成果和人均效益提升的数据,不再只是报告上的数字,而是前辈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行业寒冬中开辟出的希望之路。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渴望尽快融入其中,哪怕只是学习如何操作新的BIM软件,或是理解一份智能盾构的施工数据,都是为这份战略转型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文化自信,理解开路先锋精神的厚重传承
如果说战略讲座让我洞悉了企业的“脑”,那么企业文化讲座则让我触摸到了它的“魂”和“心”。此前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能仅限于标语口号,但此次讲座中,从1894年山海关桥梁厂的创业之艰,到成渝铁路、青藏铁路上的气壮山河之举,再到沙木拉达、大瑶山隧道等工程中淬炼出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一段段厚重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开路先锋”这四个字不仅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物理行动,更是一种敢于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信念烙印。而“忠诚担当”的文化基因,从抗日烽火中的侦察队就已种下,流淌在每一位隧道人的血液里。隧道博物馆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精神的传承。它承载了前辈们“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情;它彰显了先进盾构机背后永不褪色的先锋魂魄;它激起了许多同我一样的新员工对隧道人这个新身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我们不仅是修隧道,更是在延续一种精神、在践行“隧贯山河,道通天下”的伟大使命。
忠诚担当,明确职场新兵的奋斗方向
关于“忠诚担当”的讲座,将这种精神置于中华文明的宏阔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解读,立意高远,内涵深刻。从儒家“敬己中为忠”的修身之道,到道家“受国之垢”的担当胸怀;从晏子力谏、孟子忧民的历史故事,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忠诚担当”的谆谆教诲,让我对这个沉甸甸的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讲座用王国维的“三境界”来比喻忠诚担当的修炼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迷茫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坚守,最终达到“蓦然回首”的觉悟与庆幸,这正是我们职场新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实习生,我深知自己距离担当大任还很遥远,但讲座中隧道人五代技术的跨越让我看到了方向,每一次突破都是忠诚于事业、担当起责任的生动写照。“隧缘”二字更让我看到,忠诚担当不仅体现在攻坚克难,也蕴含在协同创新、珍惜团队缘分的情感纽带中。
对我而言,当下的忠诚,就是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尽快融入团队,认真学习每一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技能;当下的担当,就是担当起实习生的责任,哪怕是最基础的资料整理、现场观摩,也要做到严谨细致、勤学好问,为师傅和团队分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前辈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忠诚担当”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指引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为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
三场讲座,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知中铁隧道局的大门。战略突围的蓝图让我看清了企业前行的方向,文化自信的根脉赋予我身份的认同与精神的底气,忠诚担当的诠释则为我标定了职业生涯的奋斗坐标。作为一名应届毕业实习生,能在职业生涯的起点就接触到如此深刻的思想洗礼深感荣幸。站在这个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既是百年“开路先锋”精神的聆听者和传承者,也是企业智能化、国际化转型浪潮中的一名新兵。我深知,宏伟的隧道工程始于每一块坚实的管片。也许我的起点微不足道,但我愿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学习、去实践、去融入,在师傅们的指导下,用心感受每一次现场实习,认真完成每一项分配任务,将讲座中汲取的战略视野、文化精髓和担当精神,内化为成长的养分。 (本文获新员工学习感悟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