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桂香里的回忆
□一处 杨舒

   
 
  项目部院子里的月桂开了,清风吹过,飘散出阵阵甜香。我不禁驻足闭眼猛嗅,这熟悉的甜香带着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和奶奶一起欢笑的小院。  
  奶奶家院门前的银桂总在中秋前后绽放。碗口粗的枝干撑着满树雪色,风起时落英如雨,奶奶深蓝的衣襟便缀满星星点点的白。那时的我总爱钻进人堆里捣乱,看在桂花树下唠嗑的老人们被我的鬼脸逗得咳嗽,而奶奶永远带着纵容的笑,从樟木箱底变出麦芽糖,用泛白的手帕替我拭去鼻尖的汗珠。她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桂花蜜般的温柔,在夕阳下闪着细碎的光。同村的爷爷奶奶总会打趣说奶奶太溺爱我,说一个丫头片子长大出嫁了你死了就不会记得你了,疼她干啥。我噘起小嘴回怼他们: “我奶奶是天上的老神仙,才不会死呢!”惹得满院哄笑,奶奶眼角的皱纹里也漾着桂花香。  
  在我童年的时光里,奶奶始终占据着比母亲更亲切的位置。家里的农忙节奏如同永不停歇的齿轮,小麦、西瓜、玉米轮作,辅以芝麻、花生、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父母整年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最终都化作我放学时那把冰凉的铜锁。每天下午放学后,村口老槐树下的青石条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书桌。我们趴在石面上写作业,间或有调皮的会翻过自家院墙回去找馒头吃。这时,奶奶总会像踩着七彩祥云降临的老神仙,裹着炊烟的气息,伸出布满茧子却永远温热的手牵起我,带我回家吃饭。那些被奶奶温暖的岁月,让我过早地懂得:土地给予生命养分,而奶奶的爱,是比收成更珍贵的馈赠。  
  奶奶是一个很干练的人,迄今为止我都一直视她为我学习的榜样。爷爷年轻时长年在外,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奶奶用单薄的身躯养活了六个儿女,四个高中毕业,两个考上了大学,我家成了村子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家庭。她干什么都不拖泥带水,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中的暑假,家里盖了新房,落成后却留下一段断墙。泥水匠收麦去了,大路旁的敞院像道未愈合的伤口。爷爷每晚要起来五六次巡夜,月光下佝偻的背影让奶奶下定了决心。当她提出要自己垒 墙时,我几乎怀疑听错了——时年七十多岁的老人,连铁锹都未必握得稳。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奶奶笑着抹了把汗,将碎砖码成整齐的方阵。我们祖孙二人在三伏天里开始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中间经历几次失败,但我们不到三天时间就把缺上的墙给垒好了。如今每次回乡,那段院墙总让我驻足,满头白发的奶奶站在凳子上垒院墙的身影总浮现在我眼前。她教会我的不是砌墙的技艺,而是如何用勇气作灰浆,把命运的缺口浇筑成丰碑。  
  余华在《第七天》里说,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当中,是清晨空荡的厨房,是晚归漆黑的窗,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时间并未让思念褪色,反而将它酿成了陈酒。  
  又是一年清明,奶奶已长眠十三载。可每当尝到美味时、抉择踟蹰时、桂香漫溢时,那些细碎的温暖便会突然漫过心堤。愿天堂亦有四月芳菲,来世再续人间烟火。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