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 王巧兰
13岁时,我去了法门寺,这段经历让我对季羡林先生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然而,了解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并不在乎这些虚名。先生知识渊博,为人谦逊、低调且务实。在知识分子经历的十年浩劫中,他虽饱受批斗,日子艰难,却仍笔耕不辍,在此期间翻译了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先生多次在文中提及,他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当时山东最贫困县中最破落的农户家庭。季羡林作为季家唯一的男孩,六岁时被接到济南读书,从此与母亲分离。在清华读书的第二年,母亲离世。清华毕业后一年,他作为交换生留学德国,因二战滞留在科学名城哥廷根长达10年,并在当地结识了许多师友。回国后,先生任职于北京大学。
季羡林先生一生近百岁,跨越两个世纪。在八十余年的散文创作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最好的状态:活得坦荡、清醒、真实。通过《人间岁月长》这本散文集,先生的真知灼见让我对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几种人生状态有了诸多感悟。
青少年
先生在《我的童年》中指出,学习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童年不应整日刻苦努力、愁眉不展,而应发挥孩童天性,以兴趣培养为主。他鼓励青年多阅读闲书,尤其是国学小说。先生曾提出一个公式:成功=天才+勤奋+机遇。其中,天才指的是兴趣爱好,勤奋意味着持续努力。做好这些准备,抓住机遇,便能走向成功。中年
中年时期,依旧要重视学习,常怀感恩之心,结交良师益友。身处人生顺境时,要淡泊名利,与人无争;处于人生低谷时,也不要终日惶恐、忧心忡忡,同时要坚持锻炼身体。此外,还应保持雅俗共赏的爱好。先生在文中描述了听诗会后内心产生的强烈共鸣,久久难以忘怀。不断净化心灵,才能避免变得油腻。先生还提到规律的作息,他白天工作繁忙,要进行考古、调查研究、开会和讲课等诸多事务,但始终坚持凌晨四点早起写作,许多散文便是在此时完成的。老年
到了耄耋之年,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精神饱满。退休后也不应闲下来,若有条件,可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为社会贡献力量。坚持规律作息,既可以含饴弄孙,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养花或养猫狗,在闲暇时光陶冶情操。面对身边亲人朋友的离去,不要过度悲伤,要相信人生自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