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我眼中的隧道
□建设公司 彭少华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隧道穿山越海》,作为一名中铁隧道人,切身感受到与荣有焉。文章中列举的多项重大隧道工程,不仅是全体隧道人的骄傲荣光,更是中铁隧道局深入参与国家建设的生动缩影。欣喜之余,重新审视了我后半生的“朋友”——隧道。未结识前,隧道在我眼中是虚无缥缈的,近距离拥抱后,隧道方显露出它的本色:真、善、美。
  隧道的“真”无需刻意寻找,目之所见皆是。
  与隧道的初次相遇是一次偶然的机会。2016年的一个傍晚,央视新闻正在播放着“卡姆奇克隧道通车”的画面,被“一带一路”的字眼所吸引,却又在不经意间打下隧道的烙印。那时在校园内流行起坚持每日观看30分钟的新闻联播,时政考题的频出也令我们留意新闻细节。如今回望,最好的彩蛋莫过于中铁隧道局的参与。
  记忆愈发清晰,距离愈发靠近,联系愈发紧密。停留在荧屏的隧道形象在分配到地铁项目后变得棱角分明。我是极为幸运的,被分到地铁项目意味着能与隧道“打交道”,可谓是初来便可以学到隧道局的“看家本领”。
  四站五区间的建设项目代表着工程量繁多的同时,也足以令人领略隧道的全貌。倘若您愿意耐着性子走下去看看正在施工的隧道,或许会诧异它的形象。一环环铺设过的洁白管片、明亮整洁的通道、前方轰鸣的盾构机,仿佛置身于奇特的地下王国。在科技的加持下,盾构施工越来越便捷化,人海战术与脸朝泥水背靠土的画面不复存在。
  再华丽的词藻也抵不过一场亲眼目睹。去年四月,项目部联合当地的华师附小发起一场“地铁开放日 走进劳动者”的学生观地铁活动。家长带领着小学生组成最萌“观摩团”,从项目部生活区到施工现场的隧道尽头,孩童的好奇心在深邃明亮的隧道中无限延展。宋代马钰曾说过“真真相济,真性玲珑”,于是萌娃的天真与隧道的本真交相辉映,隧道也在真的本色中变得愈发可爱起来。
  隧道的“善”如春日暖阳,恬淡悠长。
  独自走在繁华的街道,常常想起老子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不正是隧道的品质!睡眼惺忪的清晨,成都地铁2号线的车厢内早已是摩肩接踵,隧道无声地承托着这个庞然大物,一路陪伴怀揣着对未来美好期盼的人们到达终点。遥望千年前,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而如今,得益于隧道默默的奉献,川渝地区早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穿山凿脉、越江潜河,天堑变通途的豪言壮志在隧道人的辛勤付出下变成现实,造福着一方百姓,也在一点一滴凝聚着强国复兴梦,这是隧道人用最朴实的方式献出的善,也是隧道无言的善。
  工人老郭对于隧道的善深有体会。在众多行业面临着35岁门槛的窘境时,隧道却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年龄、学历和家庭背景皆一律平等,愿意学习且辛勤付出总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小学毕业的老郭不善言辞,年轻时于各地兜兜转转,小郭熬成了老郭,最终工地磨好了他的性格。一次,我为撰写工程节点新闻稿在现场与工人闲聊时,问老郭“干隧道好不好?”老郭一愣,随即哈哈一笑:“钱是挺多的,能养家。”寥寥几字映射出隧道与一个个小家庭的联系,隧道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用它的善拉近着人们的亲情,也陪伴着小家与大家的成长。
  隧道的“美”需用心灵感受,一旦领略便无法忘却。
  假使怀着轻浮的态度去隧道走一遭,可能会大失所望,这里并无秀美壮阔的景色,也没灯红酒绿的繁华。隧道的美,需要同频共振的人才能发现。隧道汇集着自然的生命力和人类的创造力,打破黑暗和阻碍的同时带来了骄傲和希望,隧道的高大形象也由此构建,望而自敬,敬而生畏。
  我喜欢漫步在隧道中,隧道的空旷与狭长能扫清积郁的烦躁和懈怠,令内心得到净化。隧道的美不是浓烈直白的,而是缓缓浸润,走得越久越能感受悦心之趣,走到尽头,“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畅快感无以复加;走到半途或是忽觉疲倦或是饶有兴致原路返回,亦别有一般风趣,路未尽而情无穷。
  很喜欢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的主题“隧道让生活更美好”,我也正经历着隧道带来的成长和美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一名见习生,我的“隧道人生”刚步入“盾构始发”阶段,离“隧道贯通”还有着长远的距离,见证着也参与着,隧道的真善美指引着我大胆探索广阔的隧道天地。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