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筑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十年测量一场空”,然而,在一处却是“十年测量‘状元郎’”。近年来,一处测量人员在河南、重庆、广东等省部级测量技术比武中,先后获得第一名的“状元郎”就有5名。一代代测量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传承着他们的“状元”秘籍,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实训中将传帮带落到实处 测量,从来不是一项轻松活。测量人员要背着大大小小上百斤的仪器设备,翻山越岭打前站,未曾参与过或许永远也说不清楚其中的艰苦。和一处精测队队员聊天,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一年365天出差得有300天”。一处测量分公司长年在施工一线为项目纾困解难的同时,更是一个“流动培训基地”。每到一个工地,开展一场实训;每到一个项目,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测量团队,从仪器设备的使用,到测量数据的计算,无不手把手教,确保每一位测量人员都胜任工作岗位。
除了“流动培训基地”,测量分公司还积极开展“师带徒”工作,签订师带徒协议,优秀测量人
实干中追求科技创新实效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处测量工作逐渐进入了以“测量设备标准化、测量技术先进化、测量管理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测量”时代,测量人员始终坚持测量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效的管理理念,通过劳模工作室开展科技攻关工作,积极解决企业、项目发展的测量卡脖子问题,推动测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他们开展的《隧道超欠挖管理对控制工程成本的分析研究》推动了监控量测工作进入软件化时代,实现了隧道超欠挖的动态管理;开展的《基于智能全站仪导线自动测量与电算一体化技术的适用性研发》,改变了几十年来测量原始记录需要手工、数据需要人工计算的历史,实现了观测、记录、导入导出数据、平差计算等等在内的全自动化,在提升测量工作精准化的同时,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完成的《一种基于电子水准仪条码尺的照明装置》,每年为项目部节约人工、设备投入费用达10万元;为解决地下水封洞库测量难题,一处测量分公司先后制定了《地下水封洞库的库容测量方法》《一种快速查询地下水封式洞库容量的简易方法》,利用现有设备,投入极少的研发成本,完成了洞库容量测量、查询计算库容量等难题,节约成本150万元;研发的《连续刚构PC轨道梁精确测量定位装置》,开创了连续刚构PC轨道梁精确测量定位的先河,节约了人工成本和设备投入成本约100万……经过测量人员的不懈努力,获评测量相关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测绘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突破了长大隧道超短边测量、远距离独头掘进测量、无砟轨道分段施工测量、高海拔低气温复杂重力条件下高等级控制网测量、复杂电磁环境下陀螺定向等多项技术难题。
实践中推动精度把控实绩 如果在桌上将一副扑克牌一张压一张地摆成一条直线,摆完以后会发现很难保持直线,摆得越长,偏离得越远。隧道测量就要求确保每一张“扑克牌”位置的准确性,因此,“精度”是测量工作的标尺和灵魂,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测量工作又是一份需要多人配合外加人机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为了把控好测量的精度,测量分公司先后克服了专业人才紧缺、软件配套不成熟、高精尖技术落地难、科研项目验证时间少、突发事件无参考等困难,勇于探索应用新设备新方法,实现了控制测量零失误、成果资料零差错,技术创新始终走在工程测量发展前沿。
为了不断提升测量的精度,测量分公司引进了三维扫描、陀螺定向、无人机航测等一批新设备新技术,并通过反复摸索实践,最终在施工过程中成功应用,做到了长大隧道精准贯通,桥梁、涵洞等结构物定位误差不超过5毫米,洞内外高精度控制网误差更是小于2毫米,隧道超欠挖的处理也进入了可视化、精准化和动态化的时代。测量工作得到了地方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先后成功申领丙级、乙级测绘资质证书。
实战中展现测量技术实力 技术怎么样,比武场上见真章。测量分公司始终坚持通过参加技术比武,挖掘、培养优秀测量人员,树立先进典型,引领测量人员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为测量工作添砖加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测量分公司高度重视各类测量技术比武工作,坚持在内部比武预选、参赛选手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选拔优秀测量人员参加各级测量技术比武工作,5名测量人员先后在河南、重庆、广东等省部级测量技术比武中荣获第一名,并被授予省部级五一劳动奖章,其中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在各类测量技术比武中荣获团体第一名5次、团体第二名1次,另有3人荣获重庆市十大青年职业标兵,多名在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劳务测量人员转为正式职工;培养出了集团公司首位中国中铁测量工匠技师、5名中国中铁特级技师,高级技师、技师及其它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均居集团前列。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一处测量分公司将继续用好测量“状元”秘籍,坚持“四实”工作导向,推动测量分公司专业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快全方位测量技能型人才培育,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