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公司党委发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集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中铁“开路先锋”精神、中铁隧道局“忠诚担当”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企情感之际,我写下这篇文章,回忆修建昆玉铁路时的峥嵘岁月。
拨动时间的齿轮,回到1991年7月。那年,我被分配到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村的昆玉铁路关上隧道出口六队。
一路颠簸之后,走下长途客车,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白——那是建在半山坡的一排排低矮的、用石绵瓦搭建的工棚,工棚呈梯形高低错落排列,门窗都是用竹席加边框固定而成的。
我在料库领到一张1.2米宽的木板和两条马凳,搭建起简易的休息床。起风时,门窗咯吱作响,脱离石绵板的纤维就会随风起舞,时常扎进肌肤,疼痒难耐,用简陋和恶劣很难形容当时的生活条件,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知道。当然,即使如此,我们的生活条件也比当年在成渝、成昆等铁路奋战的老一辈中隧人好太多了。
而如今的员工宿舍,已经是独立的箱房,标准床位、衣柜、空调、WIFI、电源插座一应俱全,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的证明。
我入职的第一个岗位是测量员,肩负着隧道导向测量、定向测量和隧道量测的任务。在测量师傅“传帮带”倾囊相授、严格要求下,我很快就掌握了相关技能和要领,能够独立执镜和计算。
当时,我并没有感觉自己的工作多么重要,因为在一线施工的“二老师傅”还是企业的主力军。(“二老工人”特指1964年至1966年参加铁路工作的工人,他们参加过西南三线等铁路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任劳任怨、不畏艰险、敢于拼搏、乐观积极的态度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
“关上隧道就是一座‘地质博物馆’,我们就尤如在沙子里打隧道,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前功尽弃。”这是地质专家多次到现场踏勘后得出的结论。
“花马口”“托梁沟”“过河撑”……这些在现代施工工法中早已消失的名词,在当时撑起了关上隧道的施工进度。由于当时国内施工技术还较为落后,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一寸一寸向前掘进,因此,这里的每一个名词都代表着一项在当时复杂地质条件下能够有效掘进的施工工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处理险情。一个不足50公分、狗洞大小的口子,因为没有及时封闭,短时间内涌出泥沙达2立方米,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软围岩变形、掌子面失稳从而导致更大面积坍塌。
面对险情,冲在最前面的还是二老师傅们。他们面临阴暗潮湿和随时有危险的境地并没有退缩,反而忍受着喷浆岩壁中射出的对皮肤造成伤害的碱水剂液,齐心协力用打管棚、顶支撑、架背厢、填谷草等手段,经过一整夜的奋战,成功制止了事故进一步发生。
他们中,不仅有工人,更有生产队长、技术主管,他们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靠前指挥,高效协调指导,终获成功。
再回首,过时的工法早已被摒弃,但我们依然要铭记二老师傅们面对简陋的生活条件时,所表现出来的豁达向上的乐观主义;面对艰苦危险的工作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义无反顾、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今的中铁隧道局,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势,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早已发展成为拥有TBM、盾构等世界先进施工专业设备,掌握大量实用专利和先进施工工法的老牌隧道强企。
如今的我,也先后参加昆玉铁路、宝成铁路、内昆铁路、赣龙铁路、洛湛铁路、渝涪高速、铜黄高速、永武高速等二十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通过组织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走上了管理岗位。
在集团公司党委大力弘扬中国中铁“开路先锋”精神、中铁隧道局“忠诚担当”精神的当下,我不禁又想起了早已离开工作岗位的二老师傅们,想起了与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工作态度,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无时不在闪耀着光辉,指引我们人生正确的方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开路先锋”和“忠诚担当”精神含义。
如今,作为新一代中铁隧道人,肩负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和巨大挑战,更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中奋勇搏击,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