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刘艳萍:为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她力量”
□三处 陶宣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科学家座谈会并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三处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积极引进社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刘艳萍,正是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战略下诸多社会人才受益者中的一员。她是一名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先后在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进修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是三处科技创新工作的中坚力量。自2019年入职以来,她始终聚焦企业生产经营重点领域创新创效,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引擎,不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走出了一条创新助力发展、科技点亮征途的“巾帼报国”路。
  走出边疆 乘风破浪
  对于出生在新疆大草原的刘艳萍来说,走出边疆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寒窗苦读十六载,她凭着“我要冲出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的勇气,一路披荆斩棘,从神秘遥远的西域来到羊城广州。
  手握梦想的光束,于生活的洪流中搏击。2019年,刘艳萍偶然看到三处的优秀社会人才招聘活动,刚刚结束上一份工作的她并没有停下脚步,就此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途。
  作为一名拥有十年丰富工作经验的“行家里手”,刘艳萍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三处,她主要负责科技创新、工程奖项申报、专利申请等工作。
  面对科研压力,刘艳萍始终是那位“乘风破浪的姐姐”。她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她依托三处原有科技创新管理平台,深入领会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精神,新修编了三处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针对项目科技创新人员知识储备、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她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立项、过程推动、成果总结、奖项申报、成果奖励、推广应用、优化提升等多周期培训,努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增强了公司内部科技创新意识,为三处科技创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奋楫者先 创新者强
  近年来,由于内外多方因素影响,三处出现了很多进展不顺利甚至停滞的课题。为了顺利推动这些老大难课题,加快科研创新工作进展,刘艳萍内外联动,同时发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内部,她积极组织参加科研专题会,制定推进方案,寻求公司内部相关专业人员给予技术支撑;在外部,她主动与集团公司勘察研究院、隧道股份、二处等兄弟单位对接沟通,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并邀请知名高校、研究院合作研究。
  在多方合作努力下,三处科研课题推进缓慢或停滞的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短短四年时间,先后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并准备申报5项课题研究结题。依托这些结题课题成果,又申报获得了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累计申报7项各路径科技进步奖,改写了三处自2016年以来主责申报“零”的困境。
  此外,针对三处与高校相关科研合同签订不系统不规范的问题,刘艳萍还积极与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研究院对接,总结过往已有经验,厘清支付条款内容,重新编制合同,准确界定了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确保了每一笔支付款项都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对各类科技创新开发合同系统管理,她在进一步保护和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归属以及保持或增加科技成果的前提下,累计为三处节约科技开发支出逾130万元。
  十年磨剑 一朝破竹
  2020年是刘艳萍来到三处的第二年。这一年,因企业改革需要,原有的4位科技管理人员缩减至1位,所有重担都落到了刘艳萍身上,其工作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的工作压力虽然很大,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高效高质地完成繁忙的工作。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我看来,现在的困难其实是一种磨练,扛过这道坎儿就好了。”
  刘艳萍介绍,得益于近年来企业对科研人员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明晰的导向、正确的路径,使得各项科技创新工作进展都十分顺利,三处科技创新工作在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和质量、各级工法成果水平、申报和获得发明专利、国际隧道行业协会(ITA)年度各类奖项入围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当朋友问到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时,她回答:“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家庭和事业只能尽量去平衡。但每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看到企业不断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奖励,看到三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拓展和完善,涌现出了更多的科技人才,我就觉得十分满足。”
  努力不会被辜负,付出也终会有回报。在刘艳萍和同事的不断推动下,2019年,三处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企业技术中心”两项认证。同时,依托前三年的各类科技成果和奖项,2022年,又顺利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彻底扭转了企业在2018年申报中反馈的成果不足、奖项不多、分量不够等问题,为企业积累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成果。此外,她还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从2020年至今,主责申报各类政府补贴、资助和奖励项目,为企业创收逾300万元。
  “其实这些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刘艳萍的回答带着股江湖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定与从容。
  攻坚克难 勇毅前行
  目前,集团承建的丽香铁路项目玉龙雪山隧道是刘艳萍学习工作的最新站点,她将在这里继续研究攻关软岩大变形技术。
  2014年,丽香铁路动工开建。这条全长不足140千米的山区铁路需要在穿山越涧中推进,桥隧比高达72.9%,施工难度非常规铁路工程可比。而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的玉龙雪山隧道需要横穿两条地震带,且紧邻虎跳峡,山高谷深,断层极为发育,岩石揉皱极为强烈,多呈碎裂结构,完整性差,掌子面围岩自稳困难,溜坍、突泥、涌水及边墙初支变形开裂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
  刘艳萍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下,同一线施工人员和高校老师一起,在现场监测软岩变形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数值、理论分析,研究比选,优化设计参数,最终确定了丽香铁路项目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方案和措施,并在丽香铁路项目中得到成功验证和应用。在解决该项目的施工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为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施工安全、施工工期等方面贡献了“她”力量。
  当被问及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学习,刘艳萍回答道:“大家都知道,科技创新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才不会被淘汰。”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每次科研任务完成后,刘艳萍都会将自己当作“一张白纸”,从零开始,重新出发,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始新一轮的深耕。参加线上、线下研讨会,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一听到有业内知名人士的讲座,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去听……她始终奔跑在学习的路上。
  经过岁月与时间的洗礼,现在的刘艳萍更像是一位低调、沉静的隐士,用自己过往十余年的经验回馈企业和社会,并不断学习新的理念知识。她表示,自己将始终铭记企业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忘入企初心,为改善一线劳动者作业环境不懈努力,与企业一起坚定地走向科技造就幸福的光明未来。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