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中国中铁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论坛在上海举办

  上海消息 11月26日,中国中铁在上海举办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丁烈云、朱合华;中国中铁副总裁、总工程师孔遁;国际隧协前主席严金秀;上海申铁副总经理胡光祥;中国中铁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部长伍军;东部区域总部副总经理王耀辉,总经理助理、上海总部常务副总经理王慧丽;中铁信科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兴义;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保林,总经理高伟及其他二级单位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参加会议。
  本次论坛由中国中铁、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主办,上海申铁支持,中铁隧道局承办,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政管理公司等单位协办。
  于保林在致辞中讲到,四十余年来,中铁隧道局从“新奥法”改良到“浅埋暗挖”,从机械化配套到盾构装备群组协同作业,隧道建设总里程累计突破了一万公里大关,引领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实现了四次跨越。同时,深入贯彻中国中铁科技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盾构与掘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勘察设计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建设,建成了行业首个、行业最大的盾构TBM工程大数据平台,夯实了盾构隧道智能建造基础;率先在高原铁路隧道实现了TBM远程智能管控,在上海机场联络线首次实现了一键启动盾构智能掘进,创新建成了以智能管控为核心,智能掘进、智能拼装、智能协同、智能诊断、智能物管为保障的盾构隧道智能建造体系。中铁隧道局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国隧道智能建造取得更大进步、实现更大突破。
  孔遁向论坛致辞,指出,中国中铁在长大隧道、特大桥、深水桥、铁路电气化、桥梁钢结构、盾构及高速道岔的研发制造、试车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和技术优势。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桥梁修建技术方面,有多项修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铁路电气化技术代表着当前中国最高水平。我们要以“大盾构智能化建造”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思想,落实国资委、科技部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文件精神,加快推进中国中铁工程建设领域的智能化、信息化工作,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何华武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我们在科技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过程中遭遇了追赶的极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愈发突出。这些年,中国铁路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落地生根的过程中,不仅推动共建了“一带一路”步伐不断向前,更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带给世界更多暖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清醒,多出新主意、多想好办法,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何华武、朱合华、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洪开荣在会议现场分别作了题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及典型热点问题思考》《地下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赋能与治理》和《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的突破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丁烈云通过视频连线向会议作了题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分析》的主题报告。
  我国是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隧道大国。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与隧道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特别是以上海机场联络线为代表的多个工程攻克了盾构隧道智能建造领域多项国际难题,有力推动了我国隧道建造技术持续引领全球。我集团在上海机场联络线工程11标成功应用的智能掘进和内部结构智能化全预制拼装技术与成套装备,首次实现了盾构掘进由“人工为主、智能为辅”到“智能为主、人工为辅”的产业升级,标志着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新研制的智能设备,实现了大尺度33.6吨预制混凝土件的毫米级高精度拼装,提高施工效率16%以上。
  孔遁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此次论坛的成果弥足珍贵,来之不易,必将对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当前中国中铁正处于战略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围绕“十四五”规划布局,以数智升级工程为抓手,不断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和管理提质增效,为“十四五”时期中国中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
  图为技术论坛现场。 (余纪伟)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