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他们在海底拾星星
□市政公司 刘晗
  10月1日零时,鲁家峙普陀湾海底隧道终于通车了。从此,从鲁家峙小岛到舟山市本岛的距离拉得更近,车程从原来的20分钟缩短到5分钟。
  对于我,或者对于修建这条隧道的他们来说,车辆在隧道内穿梭的5分钟,是我们用青春岁月浇灌的时间沙漏,是我们用忠诚担当汇聚的时光星河。
  荒野上现新坐标
  时针拨回到2017年10月,鲁家峙小岛的风格外的大,彼时项目部驻地还没有完工,大家住在临时租的村屋内,毛坯房,未装修,一进屋就能闻到很呛鼻的霉味。一间屋子放了12张床,到了夜里,呼声掩盖了窗外大风的呼啦呼啦声,他们要抓紧时间睡觉,因为明早六点就要前往现场,离项目临建“三通一达”的节点越来越近了。
  鲁家峙项目驻地选在了海防堤旁,离东海只有五米的距离,打开地图,这片荒地仍处于海里——是的,这片场地是后续填海填起来的,项目部离海平面仅仅两米。在这场“三通一达”的小战役里,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但是要在荒野上开辟新坐标,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有航拍仪,在2017年的秋末初冬,我们将镜头拉到鲁家峙项目驻地的上空,你可能看不到他们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岛民们甚至会在私下纷纷议论岛上多了一些陌生的脸庞。但你一定能看到这些渺小却坚定的身影,这条海防堤的尽头,长长的便道、挺拔的办公大楼、标准的搅拌站,从无到有,他们在这片荒芜上生长,在这个坐标地址仍然是在海面上的荒地,誓言要升起属于我们的蓝色。
  作为鲁家峙最偏僻的地段,快递显然是不到的,人们常常散步到便道出口,就会默认这是条断头路,马上调头返程。当然这些只是生活上的一些不便,而往往影响生活的小因素,也同样会影响到现场施工。在项目建设前期,砂石料采购均通过唯一的跨海大桥运输到拌合站,不仅要受舟山本地早晚高峰期影响,材料也不能按时到达,更是增加采购成本,种种原因使砂石料进场成为了一大难题。项目领导带着大家及时转换思路,将遐州偏僻的环境劣势转换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多次与地方单位沟通协调,在搅拌站附近寻得一处空地作为砂石料中转地,砂石料靠海运停靠到拌合站附近,直接通过运输带运至空地,装载机负责往料仓运送。这一套运送流程,既保证了拌合站不会因为材料到达不及时停工,同时有效降低了项目采购成本。这一招陆运打不通就走海路的“另辟蹊径”也开启了另一个新坐标。
  通过这件事,项目部的同事们也更加坚信,人一旦开始决定做成一件事,那么就注定他一定会做成这件事。
   项目上的守岛人
  电工顾师傅,在2017年12月调至鲁家峙项目,从2017年到2022年,顾师傅已经连续五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
  每年冬天临近春节,大家都风风火火高高兴兴地置办着回家的行头,只有顾师傅,骑着他的小电驴,来回穿梭在三个工区,丝毫不被节日影响自己工作的心态。
  去年春节,顾师傅本要接受舟山电视台的采访,采访当天他仍然在项目一线,记者提着摄像机跟着他一路小跑,感叹小汽车也追不上顾师傅的小电驴。记者刚到一个工区,就得知顾师傅已经去了下一站,采访计划险些搁置。随后,记者通过别人了解到,当天外部单位的挖机把电线挖断了,顾师傅要沿着线路,从接电口的那一头一路测试断点,直到找到断处接好电路,这项工作对于顾师傅而言不难,但是极其花费时间和耐心。尤其是这项工作还没来得及完成,接到电话得知工地又出现了新状况,所以顾师傅忙得抽不出时间通过镜头为家人送去春节的祝福。
  大年三十晚上,留守在项目部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吃顿丰盛的年夜饭,吃完饭后顾师傅会揣上一些暖和的空气,照例在三个工区巡视一圈。连续五年下来,这似乎合理的成了一个既定动作,但又似乎不那么合理地穿插在了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
  越是这样浓烈厚重的节日氛围,越能映衬着工地人的孤单,有些苦楚上了岁数逐渐消化,那么孤单就不再是孤单了,有些小愿景变成了大情怀,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执着、一种信念、一种习惯。
  2022年春节,我再一次在小岛上过年。我们在海防堤上散步,顾师傅站在海边指着海的那头告诉我,隧道今年要通了,明年不用我守了,就可以回家了,从我们隧道出去很快就能到车站。
  我想,顾师傅是项目上的守岛人,守护的是项目这一座小小的岛,守护的也是内心里那座刻着“中隧”的伟岸城池。
  和小岛一起长大
  鲁家峙小岛真的太荒了,再加上天又黑得早,晚上七点,在岛上散步基本看不到人群,偶尔看到的稀稀拉拉的两三个人,也是下班后急匆匆地回家。岛上时常有大雾,行走在雾里,感觉身处幻境。我常常在这样的迷雾里,一直反问自己: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呆好几年的地方吗?这就是我接下来要爱上的地方吗?这就是接下来要被我们改变的荒岛吗?
  从我们进场后,鲁家峙也渐渐开始大修大建,主干道种满了绿植,一座座公园也竞相开放,我感觉我和这座小岛一起长大了。我逐渐在这样养成系的感受中,清晰了自己的感情,我对鲁家峙的热爱,绝大部分来自我对工作的认可和追随、我对这项事业的敬意。
  在鲁家峙公路项目的这几年,是我成长最快、经历最丰富、收获最多的几年,可以说,我和许多伙伴们都将最好的青春留在了这里。2018年的时候,我26岁,同事平均年龄只有28岁,对于施工单位而言,2018年的鲁家峙项目趋于年轻化,算是青年小伙,整个集体充满热血,斗志昂扬,小伙伴们有一大把的精力可以挥洒在30米的基坑里,更是肆意地与狂风暴雨、烈日骄阳无限对抗。而今年,鲁家峙项目再次统计平均年龄,显然,我和伙伴们长大了,项目也更加成熟了,2022年,鲁家峙平均年龄来到了32岁。
  其实我和其他女同事们都很不想承认随着隧道的一天天建成,我们的光阴也在一天天流逝。时间回到那年,一脚迈出大巴车门,踩在舟山的土地上的时刻,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是啊,时间真的只负责流动,不负责任何人的成长。
  在这五年时间里,鲁家峙项目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许多当年的愣头青小伙,已经成为了部门负责人。项目尽量给每个人发光的平台,也给所有愿意向上奔涌的青年们犯错的机会,那些慌张不定、忐忑不安的眼神,在这五年里早已磨砺得尖锐笃定。就像这座小岛一样,从2017年惴惴不安的荒岛,现在变成了一颗在本岛旁闪烁的星星。
  “走吧,趁离通车还有一个小时,我们骑电瓶车再遛这个隧道一圈”,那天夜里,王莉约我最后一次骑电瓶车过一下隧道。我和她龟速骑行在隧道里,想着时间过慢一点,让我们仔细看看我们奋斗成长的痕迹,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扑面而来的风里属于我们的那一抹味道。
  那天夜里,我再一次确定,隧道是有生命的,他在我们成长的时候发芽,在我们成熟的时候成长。他的生命来自我们所有建设者向他摄入了一种叫“中隧DNA”的细胞。
  总会有人在路上
  高阳作为项目技术核心力量,他的成长很大程度能够代表项目的一大部分人。
  2019年末,工程部部长因种种原因辞职了,技术室主任高阳被提任项目工程部部长,全新的工作面也随即展开。
  之前做部员时,高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管是外部哪一个单位,提到高阳都是连声好评。业主单位会说,高阳这个小伙子很好,专业、诚信、认真。监理单位会说,高阳脾气很好、善于沟通。项目部的领导、同事们也是目睹现场有他、夜班有他、对外有他,是这些外部高评价和自我的累积沉淀让他能够脱颖而出,而他也在后续工作里,向大家证明了他的提拔不是一次揠苗助长,而是印证了那句“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他像是一棵在沙漠里的杉木,抓住每一次太阳滋养向上生长,也像是遗落在角落里的一颗珍珠,从不露出锋芒,却一直在闪亮。
  项目到了后期收尾,交叉施工带来的影响极大,土建、机电、装饰、救援站共4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管控协调难度大。这样的复杂环境下,高阳作为工程部部长需要协同各部门与其他单位做好沟通,厘清权责,签订边界协议,保障施工的顺利推进,常常因为几方单位沟通不畅导致现场进度缓慢,有时候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让高阳焦头烂额。
  “总会有人在路上的。”当我问到他面临种种困难,后不后悔在领导面前表态“接得住、干得了、没问题”的时候,高阳这样回答我。
  “上一任部长给我做了很好的示范,有时候遇到困难了我会想到他当时面临那么多问题,还是从容不迫,一往无前,我觉得我应该要跟上他的脚步的。”
  除了交叉施工带来的难题,极端天气、交通管控、外部环境复杂、倒排工期紧张也是倒悬之钟。外部单位开玩笑,将后期的鲁家峙项目比作“烂摊子”,作为仍留在项目后期收尾的同事们却从不这么认为,在剩余工程产值任务仍十分艰巨,项目管理人员一肩多责的情况下,从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推诿塞责,正是数人一心,才能保证现场顺利生产的同时竣工收尾资料同步推进。
  没错,高阳在路上,其他的人也在路上。我说不上来这是条什么路,但是我总感觉沿途上的荆棘丛已经被他们联手劈开,风风雨雨也被他们抵挡在外。
   隧道就是好朋友
  这几年的时光里,参建小伙伴们结下了瓷实的友谊,也和这些陪伴他们的机械设备、花鸟鱼池、狂风暴雨有了亲密的关系,因为这都是隧道这位老友给予我们陪伴的馈赠。
  不眠不休的机械,是隧道送我们的好友,应该是白天在地面上将太阳收集到机械斗里,晚上到海底把太阳晾晒到隧道,可能在机械的眼里,太阳不是太阳,是星星,海里不是海里,是天空,隧道也不是隧道,是连接海天的长廊。
  夜晚亮起的灯,是隧道送我们的灯塔。清冷的夜班并不清冷,其实是一次次冒险的远航,那些纸质资料叠成的一座座小塔,一定是项目这座小岛上的灯塔,不然为什么总在夜里亮起,总在白天暗下。
  内心天高海阔的信念,是隧道送我们的理想。那些戴着安全帽、穿着反光背心奔走的现场,是一次又一次为梦想冒险,为的是去海底摘星,用来镶嵌理想的桂冠,不然为什么经历了风吹日晒,仍旧一苇以航。
  鲁家峙项目历经鏖战终于在今年10月1日通车了,作为参建者的我,还有更多的小伙伴们,在无数个夕阳西下时分肆意地赞美鲁家峙小岛的傍晚。落日余晖洒在项目部的鱼池里,安逸美好得让我总产生错觉,总以为这就是我的家乡,项目就是我们的家,哪怕它连续四年被台风肆虐破坏,饱受摧残,作为一个临时驻点,注定他会快速地老去,但这个家里的过往回忆却在一次一次喜悦、感动、收获、成长中历久弥新。
  这一场长达五年的错觉在通车那天醒来,鲁家峙的参建者们要和这位朝夕相处五年的好朋友告别了,他们终将要追随指令去往下一个荒野,开启下一个坐标,迎接下一个曙光,赞美下一场夕阳。他们就像是一颗颗小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从不在意年华的老去,更不在意青春的退场。
  我不想再用多么壮烈宏观的词语去表达这一场伟大的建设了,我更想用海底拾星来表达这场励志、有趣、激烈、热血的闪亮青春,我不想刻意地将艰苦放大,但从没有隐去艰苦带来的价值,我只是觉得除了敬业奉献,除了追光传承这些隧道建设者的本能以外,仍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表达,去袒露我们的真心。
  因为,热爱的路上,从不觉苦。
  拾星星的路上,从不觉苦。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