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艰难穿越中向光而行
——写在高黎贡山隧道超长斜井平导与进口端贯通之际(上)
  □三处 王勤伟
  7月30日,我集团承建的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斜井平导与进口顺利贯通。这是继斜井、竖井崛砌到底进入正洞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解决了困扰建设者长达6年之久的超长斜井反坡排水施工难题,避免出现大涌水可能导致的淹井风险,为加快高黎贡山隧道建设,早日实现贯通迈出了坚实步伐。
  这座世界首条穿越横断山脉的超长铁路隧道,从2015年正式开工,到2021年7月底斜井平导小里程与进口端贯通,耗时6年完成41%掘进任务,建设者们正在向光而行,艰难地穿越横断山脉,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9项第一:世界级铁路难题
  高黎贡山隧道全长34.548千米,是大瑞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我集团承担28.6千米正线施工任务和33千米的II线施工任务,出口段14千米采用2台TBM施工,设1座平导、座斜井、座竖井辅助施工。
  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创下了9项中国第一: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横断山脉的超级工程;隧道规划了24条线路,选线1032千米,是中国铁路选线最多的隧道;隧道设计周期10年,施工周期10年,是国内设计施工周期最长的隧道;隧道长34.538千米,是当时中国第一铁路长隧;号竖井主井深762.59米,副井深764.74米,是中国铁路最深竖井;1号斜井长3870米,是中国铁路隧道最长斜井;先进的TBM工法首次在滇西南复杂地质条件下使用;“彩云号”TBM直径9.03米,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TBM“彩云1号”TBM,是中国第一台再制造TBM。
  第一的背后是建设者们与“三高四活跃”复杂地质殊死搏斗的较量,更是“越是艰险越向前、向光而行”的精神写照。
  高黎贡山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生命的避难所”“野生动物的乐园”“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人类的双面书架”的美称。但不为人知的是她还是铁路建筑史上的“地质博物馆”。
  高黎贡山隧道位于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地震带,共穿越19条断裂带,埋深达到1100多米,具有典型的“三高四活跃”复杂地质。“三高”即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即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和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的特征。几乎囊括了隧道施工所有不良地质和重大风险,被称为“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之一。因此,有人将高黎贡山隧道复杂的地质比作“摔在地上的蛋糕”“摔碎的盘子”,还有人比作“打翻的一锅五谷杂粥”。
  随之而来的大变形、大涌水、高温、坍塌等各种叠加在一起超乎想象的复杂地质难题,让建设者们吃尽了苦头,几乎是一点一点艰难向前掘进,斜井工区更是历经了上述所有复杂难题。
   向前进:应力大,决心更大
  斜井开挖至600米处开始进入顺层、偏压、高地应力段落,他们遭遇了施工以来最艰险、最难克服的隧道大变形。高地应力将支护钢架扭曲为“S”型、Z”型,将已经成型的隧道挤压变小,将初期支护挤压开裂、掉块,使得壁岩侵入隧道1米多,导致隧道作业空间狭窄变形。
  “我们也是第一次见这么严重的大变形,工友们都吓得不敢进洞了。所以第一考虑的还是安全问题。”现场领工员周彬最担心的还是隧道里面掌子面开挖、出碴工友们心理上的畏惧。
  隧道内到处都是初支混凝土开裂,摇摇欲坠,随时都有混凝块掉落,令人胆寒的墙壁裂缝声,随时都可能发生坍塌或者被弹出的碎石击伤,时刻考验着建设者们的心理意志,也一直影响着隧道开挖进度。仅因高地应力导致的变形、局部坍塌,项目部前前后后共计进行了11次停工处理。
  “我们采取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和技术措施。”斜井工区总工程师刘亚飞为了破解大变形难题,带领技术人员通过调整隧道结构曲率、加强钢架型号、调整加密钢架间距,径向注浆,采取仰拱初支与拱墙钢架一次成环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恢复了掘进。同时依托张政创新工作室,针对施工难题开展了大量课题研究,形成了许多论文研究成果,为今后同类软岩大变形施工将起到重要借鉴参考作用。
  虽然找到了有效克服大变形的办法措施,但现场高地应力始终随着隧道掘进反复出现。“再苦再累都值得,大家伙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只要还在一点一点向前掘进,我们有决心把这条隧道抠(贯)通”周彬说完笑了起来。
  战高温:地热高,干劲更高
  掌子面处几名工人正坐在堆积如山的冰块上用冰块擦拭身体,豆粒般大小的汗珠夹杂着消融的冰水从脊背流了下来。“这么高的温度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这里太艰苦太难干了。”电焊工陈开树今年53岁,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一直在隧道里从事开挖、焊接、电工、出碴等工作,隧道里的工序几乎干了个遍。高温闷热的环境使得作业人员出现头晕、缺氧现象,常人在这种环境里最多不超过2小时,而陈开树一待就是7-8个小时。由于经常从事焊接工作,所以他最难受的还是眼睛,经常流泪,倒班回到宿舍,都不想睁眼睛。眼药水一个月就要用掉2瓶。
  从2018年7月份开始,斜井掌子面就开始出现高地温,随着向前推进,隧道内的温度迅速上升,掌子面处的岩温最高时超过了39℃,涌水则达到了38℃,隧道上方作业区更是达到42℃,早已超过我国38℃橙色高温预警临界值。而且周边有温泉上百处,深孔钻探实测地下水温最高达102℃,高温涌水足以使施工现场像桑拿房蒸桑拿一样难熬。高温湿热的环境,对建设者们来说无疑危及身体健康、降低了施工效率,也直接影响到了工程质量。
  为此,项目部制定出了堵截热水源的办法,对隧道内的出热水点进行注浆堵水,购置了全进口大功率风机以及2台450kW大功率机械制冷设备,加大通风制冷和空气流动。考虑到长期应对高温复杂环境,项目部一次性投入150万元自建了日产60吨冰块的制冰厂,以满足现场每天近60吨冰块需求。现场还为作业人员配置了工地医务室、皮肤病药品、高温应急药品以及盐水、凉茶等解暑饮品,积极改善工人作业环境,为安全快速推进隧道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干什么都不容易,但每天一点点地掘进,用不了几年,将有一条穿过‘地心’的铁路问世,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方便,作为其中的一名筑路工人,想想也还是自豪呢!”作为一名工人,陈开树对隧道贯通抱着必胜的决心。
  斗涌水:贯通是唯一选择
  建设者们在艰难地同高温斗争的同时,还要面对38℃的大涌水。开工以来,涌水就没停过,没日没夜地翻滚着,到底从高黎贡山隧道流到怒江多少水,谁也记不清了,但根据数据显示,仅斜井每天的涌水量就达到了3.3万方,可以填满17.5个标准游泳池。同时,高黎贡山隧道内的水压一度到7兆帕,创下最高纪录,这在国内隧道施工中还从未遇到过,二三十米的钻头直接被高压涌水从岩石中挤压冲了出来。
  建设者们每掘进一米,前方都面临着不可控的未知世界,即使综合了各种先进地质预报,也无法准确预测前方复杂的地质。在隧道掘进至1300米断层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涌水,巨大的涌水如瀑布般喷涌而出,每小时达300立方,不到半小时掌子面就被完全淹没。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赶快关掉掌子面的电源,撤出重要物资、设备”。47岁的李大怀是斜井隧道的领工员,也是当天现场作业人员里唯一的职工。在出现涌水险情的第一时间,身高只有1.57米的李大怀顾不上脱衣服,抢先跳入1.6米深的涌水,拼命游向掌子面及时关闭了电源,撤出了重要物资设备。
  “我是职工,要起到带头作用,凡事肯定也要主动想着去做,这样才能节省现场作业时间,也可以为隧道早日贯通出一份力”。刚倒班结束的李大怀面对采访,揉了揉疲惫的眼睛。
  同时,39℃的岩温夹杂着高温涌水,使得隧道内潮湿度平均达到99%以上。建设者们干脆脱光了衣服,全身上下就剩内裤、安全帽和雨靴,在这样的高温、闷热、湿热环境中连续作业,建设者们身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良反应,身上长满了湿疹。
  “再苦再难,我们兄弟伙都要保证隧道贯通!”面对镜头,55岁的立拱班班长李刚胜铿锵有力地表达了他的心声,年龄最大的他最先出现皮肤湿疹。为了建设者们身体健康,项目部及时组织作业人员到医院作了全面体检,邀请国内皮肤病专家为作业人员进行线上会诊,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涌水、隧道气体等作了详细检测,好在各方面指标都是正常的,医院给出的结论是因为长时间处在高温湿热环境中才导致皮肤湿疹。
  为此,项目部把每个班4小时作业调整为2-3小时,避免长时间高温作业。为解决高温涌水难题,采取“打泄水孔引排水”的方式提前打孔泄水,既避免了涌水险情又能提前散热。投入450kW大功率抽水设备反坡排水,及时排除高温涌水。针对性攻克超长斜井高温富水施工关键技术和降温处理技术课题,为现场降温排水提供理论支撑。(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隧道工人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